“青藏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 暨“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专栏征稿启事
  • 分享: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敏感区。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青藏高原水土流失、冻土退化、植被退化、草地沙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直接威胁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深化青藏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领域的前沿研究,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土保持学报》联合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侵蚀专业委员会拟于202640卷第1期开设“青藏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暨“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专栏,现面向国内外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公开征稿。

一、专栏主题

本专栏聚焦青藏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的前沿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研究方向:

1、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与驱动机制

2、高原冻融侵蚀、风力侵蚀、水力侵蚀及复合侵蚀过程与防控机制

3、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土壤侵蚀及水文过程的影响

4、冻土区水土保持碳汇效应与机制

5、土壤侵蚀模型、新技术(遥感、GIS与大数据技术等)在高原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6、重大工程(如交通、能源建设)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实践

7、高寒生态系统碳--水耦合过程与机制

8、高寒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9、高原草地、湿地生态功能与保护策略

10、高原农牧业活动的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11、高原生态屏障功能和生态安全评价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

12、生态保护政策和生态补偿机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

……

二、特邀专家

特邀主编:

焦菊英 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

特邀副主编:

熊东红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研究所)

张风宝  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

耿豪鹏    授(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授(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三、稿件要求

1)研究类型: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技术方法创新及应用案例。

2)内容要求:数据详实、方法科学、结论明确,具有学术创新或实践指导价值。

3)格式规范:参照《水土保持学报》投稿模板(官网下载),篇幅建议10000字左右。

4)语言要求:中文。

5)学术诚信:未公开发表,严禁学术不端行为,投稿即视为同意本刊审稿流程。 

四、投稿方式

1)请登录《水土保持学报》官方网站(www.stbcxb.com.cn),进入投稿登录,选择青藏高原专栏栏目提交。

2)电子邮箱:stbcxb@nwsuaf.edu.cn(邮件主题请注明青藏高原专栏投稿)。

3)联系电话:029-87012707    029-87092114

五、重要日期

1)截稿时间:2025920日。

2)在线时间:投稿3个月以内网络首发。

3)刊出时间:2026228日。


诚邀广大学者踊跃投稿,共护地球第三极!

 

 

特邀专家简介:

 

特邀主编:焦菊英 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

焦菊英,女,汉族,19657月生,陕西宝鸡人,九三学社社员,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点项目课题1项、面上项目6项、国际合作1项,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专项第二次青藏科考子课题、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专题、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等20多项科研项目;合著、参编出版专著15部,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成果奖4项,5项咨询建议被采纳。围绕水土流失、暴雨灾害等环境问题和国家生态文明与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需求,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植被恢复与侵蚀防控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性学术贡献。

 

 

 

特邀副主编:熊东红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研究所)

熊东红,男,汉族,19743月生,江西宜春人,农工民主党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山地所元谋干热河谷沟蚀崩塌观测研究站站长。长期从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河流泥沙变化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等研究工作,研究区涉及西南干热河谷、四川大凉山、青藏高原与尼泊尔等地;主持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科技部科技援外项目、国家专项青藏高原二次科考专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专题、中科院科技先导专项A专题、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重点项目、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等国家部委、中科院项目20余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中英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第一发明人);获水利部大禹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三等奖、长委科技一等奖各1项。

特邀副主编:张风宝  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风宝,男,回族,19808月生,宁夏彭阳人,中共党员,三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示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伊朗流域管理协会名誉会员等,担任《核农学报》、《水土保持通报》、《西北林学院学报》、《土壤通报》编委及《土壤学报》、《土壤》、《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干旱区资源与环境》青年编委。长期致力于土壤侵蚀过程机理、核素示踪土壤侵蚀及侵蚀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青年基金(1项)、面上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2项)及其他省部级项目共计20余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近80篇,其中SCI论文37篇(中科院一二区31篇),EI论文6篇,参编专著4部;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9)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


耿豪鹏    授(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耿豪鹏,男,19855月生,兰州大学教授,博导,优青,甘肃省领军人才。目前担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并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生态保护与修复分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地貌学期刊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副主编、《水土保持学报》青年编委等学术兼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地貌演化与数值模拟,长期致力于活动造山带地表过程的量化理论研究,在包括Sci. Bull.EPSLGSABJGRCatenaGeomorpholog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特邀副主编:喻      授(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喻武,男,汉族,19815月生,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林学会水土保持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委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侵蚀专委会委员、西藏农牧学院水土保持专业负责人、西藏农牧学院林学学科博士点自然保护地方向负责人,西藏农牧学院高寒水土保持研究中心负责人。主持或参与课题项目研究31项,其中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科技部专项1项;研究成果发表在GCBSBBCatena、《土壤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生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植物实用手册》等专著4本,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各类奖励与荣誉19次,其中国家级1次,省部级5次;自2007年进藏工作以来,一直围绕“高寒区土壤侵蚀机理及其生态恢复过程”开展工作,在冻融侵蚀过程与机理、水土保持乡土植物选择与配置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发布日期:2025-04-16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