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3):1-9.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土壤退化的评估方法和建立侵蚀土壤退化指标的原则;根据侵蚀土壤的发展过程和属性变化特点,提出了侵蚀土壤退化指标体系;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侵蚀土壤物理退化、化学退化和生物退化的具体内容和定量指标。为土壤退化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同时为科学评估土壤质量变化和防治土壤退化提供重要依据。
2000(3):10-13.
摘要:坡地篱用聚丙烯酰胺可以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土壤沉降,增强土壤结构性和水稳性,因而提高了土壤的持水性和抗蚀性,减少了土壤侵蚀量和肥力流失量,有利于作物增产。施用聚丙烯酰胺可使产量增加18.7%~32.4%。施用聚丙烯酰胺对环境无不良影响,而且投入费用较低,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防治坡地水土流失的新途径。
2000(3):18-21,26.
摘要:皇甫川流域1979年以前水土保持治理断断续续,治理面积也比较小,1980年以后水土保持治理得到了稳步发展,1997年各种水土保持治理面积近9万hm^2。水土保持治理对皇甫川流域的洪水特性及其持征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治理后不可利用流量的天数越来越多,洪水的含沙量降低,流速增大,流量增大,动量增大以及洪水单位动量冲刷厚度减小,而单位动量淤积厚度增大等。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有待今后
2000(3):22-26.
摘要:对采自退化草场恢复前后的土壤样品中提取的各粒级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用不同浸提剂提取表征不同结合状态的腐殖质,并对其含量、分布和组成在草场恢复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土壤各粒级复合体中腐殖质主要以松、紧结合态形式存在,并且大部分分布在粘粒和粗、细粉粒级复合体中;草场恢复时土壤腐殖质的增加主要是粘粒和粗、细粉粒级复合体中松态腐殖质的贡献,其次是稳态腐殖质;松态腐殖质的增加主要是HA的增加,稳态腐
2000(3):27-30.
摘要:分析研究了3种不同人工灌木林地在草原露天矿区排土场边坡的水土保持效益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山杏和丁香两种人工林生长缓慢,很难在短时间形成郁闭灌丛,而沙棘可以迅速形成郁闭度很高的人工林,护坡和土壤培肥作用显著。露天矿区排土场的形成将会根本改变其周围地区的土壤环境和植被类型。如无有效措施,坡下汇水区土壤将发生盐碱化,植被向耐盐的水生和湿地植物群落演替,但护坡的人工沙棘林能明显改善坡下的土壤条件
2000(3):31-35.
摘要:荒漠化在干旱地区最为普遍,旱耕地的存在加速了荒漠化发展。DEM是通过计算机系统产生的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地形分析,模拟地貌形态,直观显示地貌特征和地形部位。在ESRI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通过数字化地形等高级图,产生数字高程模型(DEM),并通过DEM,计算派生出坡度图,以其作为基本图件,结合土地利用图和相关资料,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综合分析,提取旱耕地的信息。
2000(3):36-40.
摘要: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它的发生与发展与许多因素有关。以松嫩平原西部为例,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及径向基函数网络等方法,分析了各影响因子对土壤盐渍化的敏感程度,并通过土壤积盐动态预报模型的建立,为土壤盐渍化预测及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2000(3):41-45.
摘要:通过对三峡库区迎江坡面5种已持续经营15年以上的代表性农林复合结构类型的土壤养分状况的监测,研究不同农林复合结构对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从坡项至坡脚,农林复合结构类型分别为:坡耕地-经济林-林地、林地-经济林-坡耕地、经济林-坡耕地-林地、林地-坡耕地-经济林、林地-经济林-梯地。测定了土壤全N、全P、全K、水解N、速效P和有机质,通过分析得出:林地-经济林-梯地、经济林-坡耕地-林地两种结构具有较
2000(3):52-56.
摘要:研究了自然封禁条件下亚热带地区因水土流失导致的退化红壤肥力恢复性能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退化红壤肥力恢复主要有水分因素和养分因素,其中水分因素决定了土壤肥力能否自然恢复,对于土层浅薄、砂化严重的土壤,由于蓄水能力极低,季节性干旱使植被和土壤肥力难以自然恢复。土壤肥力的恢复还与土壤本身的养分状况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养分较高的土壤,料易恢复植被,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
2000(3):57-61.
摘要:通过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植被减少径流和泥沙的功效不同,东坡不同类型植被小区径流深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荒坡〉沙棘(平茬)〉水棘+小叶杨〉农地,北坡为油松〉油松+沙棘〉沙棘林;东坡产沙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农地〉荒坡〉沙棘(平茬)〉沙棘+小叶杨,北坡为油松〉油松+沙棘〉沙棘。不同类型植被在生长季的土壤水分平均值均很低,其变化范围在6.33%~9.60%;沙棘林地土壤形成利用性干层。
2000(3):62-66.
摘要:针对石灰岩丘陵土层浅薄、干旱缺水的主要问题,在坡改梯的基础上,测定了不同旱作保水技术措施的土壤含水量、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水文状况、土壤养分含量、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导水率和土壤有效水含量等综合指标。结果表明:其旱作保水效果为覆膜〉保水剂〉覆草〉松土〉对照;对寒露蜜桃产量和质量综合评价为覆膜〉覆草〉保水剂〉松土〉对照。
2000(3):67-70,121.
摘要:近年来果树在黄土丘陵区迅速发展,已成为该区区域治理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干旱缺水是该区果树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田间测定研究,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典型地段果树主要生长期(4~10月)内的蒸散耗水规律,结果表明:该区果树蒸散耗水在4~10月间的变化呈双峰型,第1次高峰在6~7月间,属于果树生理最大需水期,第2次在8~9月间,属于果实成熟后的枝条旺盛生长期。根据果树耗水规律,并结合其生长过程
2000(3):71-74.
摘要:在粉砂粘壤土上,降水对休闲地和旱地土壤NO^-3-N累积的影响主要在0~2m的深度范围;以当地生产中习惯使用的灌水量进行灌溉,在小麦-玉米轮作8年之后,土壤中累积的NO^-3-N会逐渐被淋溶至400cm以下的层次;一次性过量灌水则可将土壤上层施入的NO^-3-N淋至500~600cm的深度范围,不合理的灌溉会引起NO^-3-N的大量淋失。
2000(3):75-78,83.
摘要:实行西部经济大开发,水资源是制约的首要因素。要改善西部农业生产条件,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在分析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西部旰作农业抗旱节水的调控技术与途径: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农业,从水资源时空调节角度出发,通过工程调水实现区域调节,建设库窑实行年季调节,拦蓄径流集雨补灌,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防止水土流失,增加覆盖防止蒸发,合理耕作促进根系深扎,最大限度地提高旱
2000(3):79-83.
摘要:首次提出土壤侵蚀链的概念,简要分析了土壤侵蚀链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土壤侵蚀链与通常所称的土壤侵蚀垂直分带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土壤侵蚀链具有等级层次性,动态演经过程的复杂性及类型多样性等3个突出特征。从坡面水流的水动力参数变化特点,研究了侵蚀过程能量传递的特征。这些为研究和揭示坡沟系统土壤侵蚀链的动力机制,以及有效控制与治理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流失现象,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2000(3):84-87.
摘要:为了比较不同单元之间的土壤侵蚀情况,在定义土壤侵蚀指数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重庆市不同背景条件下的土壤侵蚀情况进行了分析,具体表现在对不同坡度等级、不同坡向、不同高程带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线状水体和面状水体不同缓冲带上的土壤侵蚀情况的分析。此外,还对重庆市各县的土壤侵蚀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揭示出了土壤侵蚀与其背景的空间关系。
2000(3):88-91.
摘要:人机交互式解译是在GIS软件支持下,由经验丰富的土壤侵蚀和遥感专业人员,进行遥感信息全数字解译。从大尺度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的特点分析了目前计算机自动解译在这方面所面临的困难,结合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论述了人机交互式解译的优势,并用人机交互式解译在贵州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的实例说明它的科学可靠性。
2000(3):92-95.
摘要:根据合肥近郊旱地连续3年的实地观测和采样分析数据,对不同降雨强度下径流携带泥沙量和各种养分含量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揭示了各种养分流失与降雨强度的关系和流失行为,初步查明了旱地耕作层表土和养分的流失在不同降雨强度下的不同表现。表土和有机质的流失与雨强基本呈正相关,以径流冲刷作用为主;氮磷钾养分的流失则以径流溶蚀为主,但情况比较复杂,特别是通过“径流溶蚀”流失的养分与雨强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旱地土
2000(3):96-99.
摘要:研究了不同作物秸秆腐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C、N、P的变化,结果表明:当玉米、谷子、马铃薯和苜蓿秸秆施入土壤后,其微生物量C、N、P明显增高。不同的秸秆在腐解过程中微生物量C和P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施入秸秆后0~15天快速增加,然后缓慢下降,45天时降至最低。45~60天又出现一个上升阶段,之后又下降。不同秸秆的微生物量N差异较大。比较4种秸秆,在腐解的整个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C表现为玉米〉谷子〉苜蓿
2000(3):112-115.
摘要:径流分离土壤是侵蚀泥沙的主要来源,也是建立土壤侵蚀物理模型的控制参数之一,对国外近20年来,坡面径流分离土壤过程的研究方法、控制方程、分离能力、挟沙力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旨在综合国外研究经验,促进我国相关研究的发展。
2000(3):116-121.
摘要:不同尺度上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重点。根据Habit-Food-Resource范式,研究土壤养分流动与景观格局之间关系可为认识不同尺度上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提供帮助。土壤侵蚀是山区和丘陵地区影响景观格局和土壤养分流动的重要过程之一。景观格局间土壤养分动态变化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采用SCS范式,评价了黄土高原地区景观格局与土壤养分流动的关系。